close

高雄西式料理模型製作推薦:擬真度最高,值得信賴的製作團隊

視覺上的味覺盛宴

對於美食,我們往往先以眼「饗」為快。一道精緻的料理、一塊質感濃郁的巧克力,它們的吸引力首先來自於視覺的饗宴。

各種繽紛的色彩、豐富的紋理、創新的造型,都是觸動我們味蕾的先鋒。而這正是我們服務的核心所在——將美食的視覺體驗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地。

3D列印食物模型,重新定義視覺美食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將3D列印技術與傳統美食藝術相結合,推出了3D列印食物模型服務。

這種全新的技術讓我們可以將各式各樣的美食重新塑造,更精準地捕捉到食物的形狀、顏色、紋理等細節,從而將視覺美食體驗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不論是一塊酥脆的烤麵包、還是一杯濃郁的拿鐵咖啡,我們的3D列印食物模型都能夠將它們的視覺美味呈現得淋漓盡致。

透過我們專業的設計和精細的列印技術,每一個模型都是一件藝術品,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生活的氣息。

在這裡,美食不再只是吃進口裡的享受,而是變成一種可以觀賞、可以收藏、可以分享的視覺藝術。

我們相信,這種新的視覺美食體驗能夠為你帶來全新的樂趣,讓你的生活更加色彩繽紛。

專業的食物模型設計服務

我們致力於創造各式各樣的食物模型,包括但不限於烘焙品、主食、點心、飲品等,滿足您所有的視覺需求。

我們的專業團隊由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和技術人員組成,他們具有深厚的技術功底和獨特的藝術眼光,致力於為每一個模型注入生命。

我們的服務核心在於精確再現食物的形狀、顏色和紋理。

無論是金黃酥脆的麵包皮,還是熱氣騰騰的熱狗,或是冰凍的冰淇淋,我們都能將它們的細節刻畫得栩栩如生。我們的目標不只是創造出形狀相似的模型,更是讓每個模型都能傳達出那種食物所帶來的感官享受。

再加上我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我們能為您提供獨一無二的食物模型設計服務。從初步的設計概念到成品的製作,我們都會與您密切合作,確保我們的模型能準確地捕捉到您的想法和感覺。

食物模型作品案例

美食的視覺藝術

對我們來說,美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味蕾,更是一種藝術的展現。每一道菜,每一個食品,都有其獨特的形狀和色彩,都是一種視覺的享受。

我們的目標,就是將這種享受轉化為實體,通過我們的3D列印食物模型,將美食轉化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

我們將專業的技術和獨特的藝術視野相結合,致力於創造出能夠傳達美食魅力的模型。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模型,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美食的魅力,可以欣賞到美食的藝術。

我們不僅僅是在製作模型,更是在創造藝術。我們的3D列印食物模型,就像一個個小型的藝術品,讓您可以隨時隨地欣賞到美食的美,感受到美食的魅力。

感謝您選擇我們的服務,我們期待與您共同創造出更多美食的視覺藝術!讓我們的3D列印食物模型,為您的生活帶來色彩,帶來樂趣,帶來藝術的享受。

需要我們相關3D建模與3D列印服務,請點擊下方按鈕與我們聯繫

 

彰化食物拍照模型推薦在當今的視覺導向社會裡,食物模型設計成為了極其重要的工具,尤其在飲食業、教育業,甚至於市場營銷方面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價值。我們的專業服務,利用最新的3D列印技術,為各種食物創建出栩栩如生的模型。

從烘焙品到主食,從點心到飲品,我們都能將其精確地再現。每一道菜色,每一種食品,無論是形狀、顏色,還是紋理,我們都能捕捉到並賦予模型。這是因為我們的專業團隊具有豐富的經驗與精湛的技術,他們掌握了精確控制3D列印過程的能力,將數位圖像轉化為實體模型。新竹食物模型訂製推薦

這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技術或者服務,更是一種藝術的實踐。透過我們的3D列印食物模型,您可以將美食的視覺饗宴帶入您的生活、您的商業空間,甚至您的教室裡。我們期待著通過我們的服務,將美食的視覺藝術傳遞給更多的人,讓美食的魅力得以延續。臺中食物模型廠商推薦

我最喜歡的25首七絕 1 文/金伯陽 人生難得幾十年 豈為衣食名利權? 唯有丹心共日月。 甘將熱血灑江山。 2 《無題》 文/周恩來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3 石灰吟 文/于謙古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間。 4 文/朱德 名將以身殉國家, 愿拼熱血衛吾華。 太行浩氣傳千古, 留得清漳吐血花。 5 啟明星 文/舒星 天上星星數不清, 唯有一顆亮晶晶。 千古情懷千古愛, 萬里歸程耀君心。 6 天蒙山 文/舒星 索道云梯覓仙蹤, 云海奇峰醉紅塵。 天上梵音滴圣水, 人間秀色倚天蒙。 7 涼州詞一 [唐代]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8 《勸學詩》 [唐代]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9 《涼州詞二》 [唐代]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10 《贈花卿》 [唐代]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11 泊秦淮》 [唐代]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12 竹 枝 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13 《望廬山瀑布》 [唐代]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14 《絕句》 [唐代]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15 梅嶺三章 文/陳毅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16 鄭燮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17 偶成 文/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18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作者朱熹朝代: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19 《秋夕》 [唐代]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20 題菊花 文/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21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唐代]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22 農民 文/舒星 面朝黃土背朝天, 手握鋤頭墾八荒。 常年累月汗濕衫, 從不言累說辛酸。 23 書海泛舟 文/舒星 十年書海覓麗珠, 一星半點無所求, 茫茫宇宙無限廣, 地球難為一原子。 24 將才頌 文/舒星 能受天磨方鐵漢, 愛民如子真帥才。 天地不公天道鏟, 用心良苦降奇男。 25 人民頌 文/舒星 千秋事業人為本, 萬代江山民作基。 驚天動地興偉業, 改朝換代整河山。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臣意不平。……梁啟超 緣來緣去緣終散,愛真愛假愛長存。……舒星 >>>更多美文:心情日記/日志

在滇西杉陽古鎮僅存的鐵匠鋪里見到和躍昌老人時,他正靠在一把陳舊的竹篾椅子上,眼睛半睜半閉而顯得似睡非睡,雙耳似乎正在認真聆聽著鐵錘不斷敲打一件鐵農具的聲音;要是感覺到某一個叮當聲不對了,他就會立即睜開雙眼,掃視眼前正在揮汗打鐵的兩個兒子,或者說掃視一下兩個兒子正在打制的那件鐵農具。 老鐵匠和躍昌是納西族,祖籍在滇西北的麗江。從祖父那一輩開始就憑著過硬的打鐵手藝,隨著茶馬古道一路向南飄零到了大理,然后再沿著博南古道一路往西流落到了永平縣博南山西麓的杉陽。從此把他鄉當故鄉,靠一手打鐵技藝在杉陽古鎮安身立命。 和躍昌的鐵匠鋪位于杉陽古鎮的東南角,由東南入鎮的鄉村公路要從鐵匠鋪前經過。許多由此進鎮的鄉村農民,時常聽到的自然是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叮叮當當打鐵聲。他們使用過和正在使用著的各種鐵農具,大都在這個陳舊的鐵匠鋪里打制出來。在鄉村集鎮到處都有農用鐵器售賣的年代,杉陽大地上的盤田種地者,卻大都喜歡到和躍昌的鐵匠鋪里定制適合于自己使用的鐵農具。這樣定制的鐵農具不僅質量有保證,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打制可大可小或可重可輕的獨有鐵農具,從而讓鐵農具和使用者之間達成最佳的匹配,讓鐵農具使用者舒心和放心。 和躍昌的鐵匠鋪,除了給許許多多不一樣的人不斷打制如意的鐵農具之外,還要面對相當一部分從鄉村土地上返回等待修理或翻新的陳舊鐵農具。也就是說,一件嶄新的鐵農具從鐵匠鋪里被買走之后,短則一兩年、長則四五年,這件鐵農具就會再次出現在鐵匠鋪里。接下來,這件陳舊的鐵農具就被放入到爐火中燒紅,然后在大鐵墩上經過一陣密集錘打的叮叮當當聲之后,一件陳舊的鐵農具要么完成了修刃,要么被徹底翻新,抑或被打制成了另一種嶄新的鐵農具。在鐵匠鋪里,正是這些看似沒有多少新意的勞動,對杉陽大地上的農耕者來說,卻是不可或缺而意義非凡。 和躍昌打鐵為生大半輩子,如今鐵匠鋪里的許多手工設備,已經逐一更換成了電力驅動的新設備。比如空氣錘、電焊機、砂輪機、切割機、磨光機、臺鉆、鼓風機等等。更可喜的是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兩個兒子,分別在鐵匠鋪旁邊建蓋了兩棟非常漂亮的樓房,與低矮的鐵匠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年邁不能再打鐵的和躍昌老人,除了時常到鐵匠鋪里靠在竹篾椅子上,邊品茶邊聆聽兩個兒子的打鐵聲外,就是時不時地轉出通向田野的街巷,看看田園風光,望望大地景色。而一旦想到從祖父輩開始,至今已有四代人為陽光充足的杉陽大地打制了數不清的農耕鐵具時,免不了心潮澎湃,也少不了淚盈眼眶。作為杉陽古鎮里的一個老鐵匠,和躍昌老人似乎比那些土地上的農民,更早地聞到莊稼成熟的氣息。因此每到麥芒初黃或稻穗開始低垂時,他便少不了提醒兩個兒子找好鋼板,準備為收割者打制一把把上好的鐮刀。在和躍昌老人的意識中,一個好鐵匠要懂得追趕著季節來做鐵活兒…… 在杉陽古鎮里,老人當然屬于“沉默的大多數”,是靠手藝謀生的卑微者,但也因此更受人尊重和敬愛。因為在他的身上,不僅體現了對祖傳打鐵技藝的努力傳承,而且還充分體現了一個民間匠人所應有的素質與品格。這樣的民間鐵匠,不要說是在杉陽古鎮,就是在滇西的許多古老集鎮里,也同樣難得而不可多得。如今,杉陽古鎮里的一切“寧靜”與“古典”,早已被無法抵擋的“喧囂”與“現代”所覆蓋。只有大龍井45號和氏鐵匠鋪里那整天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依然在強勁地傳遞著博南古道上最大驛站的古老氣息。而一個古鎮鐵匠鋪里父子三人所進行著的一種堅守,足以讓許多外來目擊者動容。 >>>更多美文:人生故事

楊瑩:春天,丁香花開的時候……  春天,丁香花開的時候……  ——送別詩人王式儉  進入三月,花樹一株一株地接踵開放,連大蒜也長出了長長的綠芽,又一個春天到來了。  昨日,3月16日清晨,7點鐘,迷糊中,我聽見客廳里的電話鈴響,迷糊中感覺夫過去接聽電話,他習慣性地說:“……楊瑩還在睡覺,你留下電話,等她醒來我讓她打給你……”夫還未來得及記下電話號碼,卻聽他的語氣開始變化,“……啊,那讓我趕緊叫醒她……”他剛走進臥室叫我時,我已披上睡袍準備接聽這個電話。  這是王式儉的愛人打來的一個報喪電話,電話那端的王夫人哭著說:“王式儉昨晚8點不在了……”  我握著聽筒站在那里半天說不出話來,一時連句安慰王夫人的話也想不起,只想著,王式儉,上次看他時才要退休的樣子,準確地說,過幾天,到了4月1日,他才61歲啊。  今日,在省作協門口,等著創研部副主任許如珍先生的時候,碰到一些熟人經過,問我干什么去,我說去送送王式儉,他們聽后急急地走了,有人說:“哦,他一直就有病的……”有人不知道王式儉是誰。  今日,在三兆殯儀館一號告別廳前的電子牌上,顯示著等待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的遺體名字,我在陌生的名字里看見了三個熟悉的字:“王式儉”,那是我們詩社的詩友的名字呵!那是常常與我交流詩歌的王式儉啊!在這里排隊的王式儉,他的名字排在一串遺體名字的最后。王式儉的獨生女王元今年上初二了,王元抱著爸爸的遺像,眼望著天空,眼角掛著淚。  送人,是令人傷心的,這里的場面比電影里的鏡頭更真實,更刺激人的感官,一場接一場放映著永不重復的內容,所以,我很怕送人,尤其怕看見親人間生離死別的場面,此時,溢出的淚不敢擦,只怕一擦越發收不住了。  一號廳是這里最小的一個遺體告別廳,里面只可站立一二十個人。今天,來這里送詩人的,除了他的遺孀親屬,除了他生前單位里的幾個同事,除了許如珍和我,沒有看到別的詩友,王夫人說,她也給我們詩社的另兩位詩人打過電話,一位電話有變,一位家里沒人。  在這小小的告別廳里,聽王式儉生前所在的單位鐵三中一位領導講著王式儉——一位好教師、一位好詩人的生平簡介,一個很小眾的故事。詩人走得孤獨而安詳,如靜靜落著花瓣的一株丁香樹,一路開著,散發著淡淡的體香,含香而去。  殯儀館的院子里,白色的玉蘭花,一株,一株,煙花般寂寞地盛開著。今年丁香花開的日子,還未到來,可是,就要到了呀。  往年,春節期間我會去看一些文朋師友,今年春節因外婆去世,便誰家也未去了。每到正月十五,我也會收到一些朋友的賀卡、電話或短信,其中就會有王式儉的一個賀卡或電話,雖無禮物,能被詩友這樣記得,心里已很感動。今年十五我未接到王式儉的電話,我只怪自己與詩友們疏于聯絡,也沒往別處想。  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詩人王式儉與中學生的我同在西安市文聯主辦的刊物《長安》(《美文》前身)編輯部里幫忙,那時,在文聯和雜志社舉辦的一些文學活動中我們常常碰到,卻很少說話。他看上去很清瘦,很文弱,但五官清秀,臉膛白皙,高高的鼻梁上架一副金絲眼鏡,背脊如圓規畫出的弧,更顯謙恭。  當時,王式儉在《長安》雜志上發表了一組題為《丁香小輯》的小詩,小詩寫得清新而秀逸,我很喜歡,它使我想起海涅的一些詩,正是那組詩的緣故,我稱他“丁香先生”,并想看看他的其他詩,王式儉便寫了個地址給我。他的字小而方正、清秀,似一朵朵丁香花朵。  我拿著他寫的地址,找到了緊貼著北城墻的一個小院,那是一個很有詩意的小院。推開未拴的小木門,眼前,花葉扶疏,馨香陣陣,綠茸茸、青幽幽的世界里點綴著紫丁香、紅玫瑰、白槐花,仔細看,竟還有石榴、梨樹和柿子,我疑心自己是到了植物園某個幽靜的角落。腳下的石階連接著通往幾間房屋的小徑,我正欲邁步走過去,不知從何處竄出一條大黃狗來,吠叫著直撲我腳下,嚇我一跳,我一邊拉拉背著的書包,一邊想著是進是退,正狼狽不堪時,旁邊廂房里出來一位大嫂牽走了狗,小院很快又恢復了寧靜。我又要邁步往前走,丁香先生從小徑上走過來了,他告訴我剛才牽狗的那位大嫂是他的三嫂,然后轉過身——他轉身很慢,比一般人要困難一些,他走在前面,帶我向那個主屋走去。掀起竹簾,看見地上蹲著的一只黑白相間的花貓,正定睛看著走進來的我。屋里八仙桌旁坐著一位慈祥的白發老奶奶,也正微笑看著我,王先生介紹說老奶奶是他的母親,他給我倒了一杯白開水后坐下來,屋里霎時靜了下來,是能聽到銀針掉到地上的那種靜,他的母親默默地坐著,那只大花貓也沒有聲音。  我終于知道了他的故事。他是他們家里最小的孩子,卻也趕上了上山下鄉,1968年,他到陜西乾縣楊漢公社北倪大隊插隊落戶,三線建設時他主動請戰,1971年,他響應祖國的召喚,主動要求參加了5850部隊學兵連,投身到襄渝鐵路建設之中,并在艱苦的條件下做出了令他一生引以自豪的成績,同時也因此不幸身患類風濕疾病,落下了拖累一生的殘疾。1974年,他調入西安鐵三中,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中學教師。由于殘疾,四十來歲時還未娶妻生子,與母親相依為命。他一生淡泊清閑而又充實,身殘志堅,倒使我們身體健康的人從他身上得到了自信、鼓勵和力量。如今像他這種境界的人是不多了,很多健康的人都活得不如他。  一個人是一個世界,“丁香先生”生活在他那個與世相對隔離的世界里。寫詩的人慢慢地聚在一起,那是很自然的事情。沒過多久,當我再次去“丁香先生”那里的時候,詩人艾路先生和王琰女士已經在那里了,我們四人詩歌風格靠近“新月派”,皆喜愛徐志摩詩意,于是,在“丁香先生”的倡導下成立了“新月詩社”(后改名為“菩提樹詩社”),四人輪流擔任社長。這樣,四個世界合成一個世界了。沒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僅僅因了一種共同的愛好,四人每隔兩周聚一次,讀各自的詩,談各自的詩,交流感覺,交流詩壇信息,當日本詩人、漢學家前川幸雄來西安時,詩人田奇先生把我們詩社推薦給前川幸雄,前川幸雄后來把我們四人的詩選入他在日本出版的推介陜西詩人的《西安的詩人》一書中。回憶起來,我們詩社在當時有過那么一點影響,然而,我們卻從未坐在一起吃過一頓飯,每次活動時,包括邀田奇、楊爭光、楊紹武等詩人來與我們一起活動,我們都是各自提前在自家里吃過飯才奔集合點的。后來我們自編了一本詩集書名為《四人集》,也曾跑了幾家出版社,雖未能出版,但我們仍感到很有意義。后來我陷入戀愛結婚的事,便很少去參加詩社活動了,再后來,漸漸地詩社活動不再堅持,不知不覺彼此間斷了走動。有幾年未見到“丁香先生”。其實,那時四個人活得都很艱難,滿心的不得意,艾路先生的妻子身患重病,離異的王琰女士獨自帶著孩子掙扎,我一邊上學,一邊勤工儉學在《長安》編輯部里幫忙,四人雖一直疲于奔命,雖都找不到寫作最舒服的狀態,卻仍都滿含著希望和激情,孩子般一片純真,持自己的一種本色追求著精神,熱愛著詩歌,熱愛著生活,把眼前的苦淡忘后一點一點地熬過去,相信太陽總會出來,堅守著心靈的家園,堅持為靈魂寫作,哪怕寫得很難、很慢,至少可待在詩的理想里尋找一份溫暖,于苦難中向往美好、表達美好。一個個孤獨的漂泊者,一朵朵小花,相互靠在一起才溫馨、才好看。  忽然一天,接到了“丁香先生”的一封信,說他主編的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陜西詩人四十家作品選》來了,其中收進了我的兩首詩,讓我抽空去取樣書。當我捧著油墨味很重又散發著泥土芳香的樣書時,不禁對面前這位體弱多病的詩人肅然起敬,為他偉大而樸素的人格。我感覺他以質量選入了本省詩人的詩作是一件不易同時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它是以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相結合的,在盛產詩歌的上世紀80年代,它更顯出了豐富性。我想象著他是怎樣在平日里悄聲地從刊物上搜集著大家的詩,把它們剪貼在一起;想象著他是怎樣費力地在編輯出版成書的過程里奔波,不禁想起他的兩句詩:“在荊榛樹間/你忍受著垂死的劇痛/完成自己畢生的絕唱”,丁香樹雖纖弱,但影響不了它開花和散發自己的幽香。如今讀著《陜西詩人四十家作品選》里錄入的胡征、田奇、玉杲、毛錡、梅紹靜、賈平凹、楊爭光、胡寬、沈奇等這些詩人的詩文和評介文字時,感覺已具有一種歷史感。  有幾個詩人在過河時遇到了橋?又有幾個口渴時遇到了泉呢?哪個不是獨自苦苦尋找到了橋,還得交那過橋費,交不起折回者大有人在呵;找到了河,還得交那買水錢,否則你就得渴死,還徒勞自己白白跑了那么遠。眼下,那普洱茶如國畫價格一樣被炒得熱燙,然而,何時何物有真必有假,假在何處,人們是懶得去管的,真在何處也無人出來說清楚它,喜歡喝的人只管自自在在、糊里糊涂地喝著,總是有人受益。如今,看不起“哭窮”的人,更看不起“真窮”的人,不如快樂往返在“鄉間的小橋”上,只要滿足,隨時可享到幸福,人這一生,要強,只有把自己先做強才行。當下對精神層面的關注度已大大降低,存在一種重物質輕精神的傾向,文學嚴重邊緣化,但像王式儉這樣通過寫作和著書立說體現自己人生價值者大有人在,他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專心寫作上,王式儉的詩集《第一次的丁香》、《重放的紫丁香》都是他自費出版的。后來再見時,他的母親已經老去,他也已娶妻生女,沉醉在“鄉間的小橋”上。我感覺這棵丁香樹雖瘦弱,心中卻充滿了開放的歡樂,沒有幽怨,只是一味地抽出自己心里蘊了很久的春芽兒,讓一層層的花兒靜悄悄地盡情開放,散發出蘊藏很久的幽香,那小小的花朵看似片片脆弱,卻從不見沮喪,總是那么自信和堅強。纖瘦的“丁香先生”在路上踽踽獨行,不急不徐地走著,我看見那株彎彎的丁香樹自自然然地生長在安靜的小院里。  丁香看上去不艷麗,也不壯觀,瘦細的枝上生長著紫色的白色的碎花兒,還有心形的葉子,它們在路邊的樹叢里默立無語,悄悄散發著淡淡的幽香,而正是這獨有的芳香吸引著很少經過那里的路人。別致的松柏、古槐會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丁香、木樨也會使人駐足觀望。  殘疾的身體使王式儉無法在課堂上授課,雖已是病魔纏身,他仍自強不息,妻子沒有工作,一邊在社區里做家教,一邊充當了丈夫的“秘書”,他們從不怨命,一個愛文學,愛到發癡,一個愛丈夫,愛得無悔無怨。在妻子的細心照料下,王式儉繼續在病床上筆耕不輟,完成了《詩的自述》、《關于詩的詩》、《略論21世紀詩歌的民族性和時代特征》等文學著作和學術專著,獲得各種獎項三十余種,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  每次去王家,我都碰上他們吃面條,于是,我感覺他們家的每頓飯幾乎都是面條似的,蔬菜和副食很少,精神上豐富無比,生活上卻如此簡單。我在想,他去世前患了糖尿病,與他多年的飲食習慣也多少有些關系的吧。我知道他是自尊的,愛面子的,一次聊完文學話題后,我小心翼翼地婉轉地問一些他們生活上的事。當我說想把自己和女兒的一些舊衣舊物送給他的妻女,他不是拒絕而是客氣地說“你自己留著穿吧”,我就知道他們不嫌棄,回來便整理一些送了過去。  王式儉的一生,是為詩歌而活的一生。詩歌,小眾的詩歌,是王式儉的宗教,一種文字精神支撐著他拖著病體一直頑強地活著,長年累月生活在自己的精神與藝術的探索里。他的生命雖然只有短短的61年,卻也是無怨無悔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多災多難的一生,也是勤懇奮斗的一生,清貧樸實的一生,自強不息的一生。這株生長在苦難中的丁香樹,開滿了一樹詩意的花兒,永遠的丁香花彌漫了詩人的一生,那是一種愛詩的情結。  我在想,一些人一生里并未寫出什么,卻很舒服地當了一輩子所謂的“專業作家”,他們是真正的作家嗎?其實,真詩人、真作家并非被標明的,即便他們的書不被出版,他們滿心的詩情與文章也會彌漫他們的一生,他們盡管很傻,一生省吃儉用自費出版幾本詩集,他們一直在追逐心中自認為是偉大的目標,但又刻意地在和心中的夢想保持著距離,他們放棄夢想,回到十分真實而時常會很殘酷的地面,在煎熬中成長和成熟,盡全力應對生活,他們得打點好現實而具體的生活,當他們打點好了許多“具體的現實”,然后才能再次拾起自己擱置多年的做一個真詩人、真作家的夢想,然而,這時已沒有多少精力,人生奮斗的目標到底在哪里呢?在我們活得越來越明白時,自然也看到了一種追求文學的精神。而那些一生都生活得很舒適,一直在用詩歌、用文人身份來附庸風雅的人,他們與這些以生命來愛詩歌的人,怎能一樣?于是,如今的詩壇,我不再看詩人詩名之大小了,我只看這個人的詩是否可以打動自己敏感的神經。如果論詩情、論真假、論藝術水準,王式儉是“論”得起的,王式儉至少該是個真詩人。  遺憾的是,在我副刊編輯期間,他給我寄過很多詩稿和詩集出版書訊,皆因無合適版面而未能刊發。2008年,終于有了適當的機會,在我多次努力下,副刊終于以春天的名義舉辦了一次有詩人參加的詩會,3月27日,我在《華商報》副刊“‘春天詩歌’征文優秀來稿選登”欄目里編發了他的一首寫春天的詩《采擷》:  你說:  春天了  你采些什么  我說:  我要采擷石竹  和月桂  我還要采一支葦笛  送給我的老師  因為他那支  已經枯黃破碎  你說:  春天了  你采些什么  我說:  我要采擷春鵑  和野薇  我還要采一束丁香  送給我心愛的姑娘  因為去年那束  早已凋謝枯萎  你說:  春天了  你采些什么  我說:  我要采擷蘭草  和望春  我還要采一株靈芝  送給我慈愛的母親  因為那早生的白發  已布滿她的雙鬢  春天里,當各種花兒競相開放的時候,我們自然想起了丁香,想起了詩集《第一次的丁香》、《重放的紫丁香》,想起城墻的一角,那個安靜的小院,我們自然要懷念不為很多人知道的一位叫王式儉的詩人,想起他在臨終前還自費出版了《中華新詩英華》和《王式儉詩學論集》兩部著作,他臨走的前一天,在病床上終于見到從印廠拉回來的他最后出版的一本書《王式儉詩學論集》。他一生癡情于文學,以生命相托于文學,他該是欣慰的。可見,樸實而強大的文學可給人帶來多么大的力量。  生與死,不由我們支配的,人生多么的渺小,真如一朵小小的花,他走得時候,給家人什么也未來得及說,他那是不想走呵,他只是沿著清香花瓣的小路往溫馨的詩國走去,讓自己成為詩路上一朵含笑離去的小花。他是一塊燃盡的煤,他把青春和生命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理想,在歲月中,不知不覺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如此寂寞的命運,也許他是早已料到了的,他是樂在其中的。  今春,我們再也(www.lz13.cn)看不到靜在角落里的那株清瘦、彎曲、不為人注意的丁香樹影,那位丁香花般的詩人永遠地走了,在丁香花開的時候……  以前,我們都過于“透明”,在冰涼涼的世界里不懂得“迂回”,不會處事,常常吃了虧說不出什么,只能放在心里傷自己,當被人欺負時,我們相互鼓勵,我們不能去和一些人爭辯什么,也不能避免與他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我們只能做到“獨善其身”,佛教里不是講“煩惱即菩提”么,當你戰勝了煩惱,你就獲得了菩提心。我常怕見人,因為我依然怕碰上一些讓自己忽然不快樂的人和事,怕讓自己情緒忽然低落,如今,周圍又少了這樣一位可相互鼓勵的詩友,如今,我們已天各一方。  清貧、安靜而低調的詩人,一生與他往來的詩友并不多,皆是一種“淡淡長流水式”的友情,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交流,多是書信往來,包括屈指可數的幾位海外詩人。忽然想起廖振卿、高凖、賴益成等幾位臺灣詩人來,便想,如果他們下次來西安,若問起一位叫王式儉的詩人,想讓我聯絡時,那位詩人已經不在……  臨別,王夫人問:“你還寫么?”  “寫呵。”我說。  她竟笑了,嘆口氣道:“唉,你們這些人啊……”她這一笑,使我倒有些黯然。 楊瑩作品_楊瑩散文集 楊瑩:老城記 楊瑩:想念楊蕾分頁:123

FOO715VDE5VED


彰化食物模型訂做推薦
新竹食物模型設計推薦 》食物樣品訂做美食仿真食品模型仿真牛排杯模型仿真食物模型小吃食物模型製作推薦13418高雄仿真食品模型設計推薦 》牛肉塊模型 生牛肉 牛肉網購食物模型製作推薦

arrow
arrow

    4jwgs46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